③ 乳汁、胆汁、竹沥等可加水适当稀释后使用;
④ 鲜药(如生姜、大蒜等)可榨汁用。
水丸的制备
工艺流程:
原料的准备→起模→泛制成型→盖面→干燥→选丸→包衣→打光→质量检查→包装
手工水泛丸的制备
“两把刷子一只匾,一罐清水一碟粉,就能手工水泛丸”
泛丸技法各地流派不同,如有桌匾,又称案匾泛制法,吊匾泛制法,双手托匾泛制法等。吊匾法属于京派方法。手工泛丸法与机器泛丸法的步骤相似,大致包括原料的准备、起模、过筛、泛丸、盖面、干燥等步骤。
原料的准备
一般泛丸用药粉应过五-六号筛,起模用粉或盖面包衣用粉应过六-七号筛。
起模
有直接用药粉起模的,也有用煮过的小米起模,各流派不同。但是,起模用粉应选用有适宜粘性的药粉,粘性过强或无粘性的药粉均不利于起模。一般称取药粉总重量约10%的药粉用于起模。先用刷子沾少量清水刷于匾内1/5处,使匾面湿润,把药粉均匀撒在匾面湿润区,也可用4号筛把药粉筛到湿润区,轻揉药匾使药粉均匀贴在药匾上,然后用刷子由一端顺序扫下药粉置药匾另一端,再刷水轻揉药匾把剩余的药粉黏在刷水处,如此 3~4 次后,形成的细小药模较湿润,加入少量药粉,应将药粉加到小药模上。加入药粉后轻揉药匾,使药粉与细小药模相互黏合,细小药模逐渐加大。重复以上刷水,扫粉、撒粉的步骤,直到可见细小丸粒,才可逐渐增加加水加粉的量。
过筛
这一步,对于有些技术经验丰富的操作者,往往不需要,仅靠不同的泛制手法和过程,基本就可以直接得到丸形大小较均匀的水泛丸,他们将匾中的大小丸用抖翻法左右分离,特小粒干脆揉碎淘汰,药粉着重加在小丸上,转动几下,先让小丸附着药粉再与大丸一起转动。
泛丸
加水加粉,并交替使用揉、团、摔、撞、翻等手法,使丸粒渐渐圆润紧密,直到全部药粉都加到丸粒上,制成大小适宜的药丸。
盖面
一般用清水盖面,即在丸粒成型以后,再加稍多量的清水用团法和揉法进行泛制,直至丸粒表面光滑、圆润、紧实为度,并迅速取出立即干燥。
干燥
丸剂烘干温度应由低至高逐渐自然升温,一般最终控制在 60~70 ℃,遇有富含黏液质、树脂、油脂或挥发油成分的药材,温度应低于 60 ℃ 。在干燥过程中要经常翻动,以免出现“阴阳面”。
虽然手工水泛丸,耗时又耗力,但是老祖先留下来的智慧与财富,一代代身怀绝技的老药工积累的经验还是有其独到之处,也是有传承的必要,要让更多的人们知道这样一门技艺。
比如,已传承150余年的雷氏六神丸就是采用泛丸的传统制药技艺,泛出小如芥子的“微丸”,每丸直径1.5毫米,丸重3.125毫克,全手工打造。
虽然现在丸剂已能使用机器来制作,但手工泛制的水丸更加均匀,大小可随意调节,药粉的损耗率也更低,尤其在小剂量丸剂的制作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手工泛制丸剂相对于机器泛制的丸剂,紧密程度低,易于控制溶散时限,特别适合消化功能较弱的患者服用。
手工泛丸是中药传统制药技术,能体现中医一人一方、辨证论治的精髓,我们作为中药技术人员有责任传承、推广这项有悠久历史的中药传统制药技术,但是面临许多工艺难以量化的问题,也是我们应该进一步去研究探索的。
审稿专家: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药剂科 主任药师 杨骏
以上为“药品安全合作联盟”志愿者的原创作品,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!
【药盾公益】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、中国药学会,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——PSM药盾公益(公众号:PSMChina),广汇资源,凝聚力量,促进公众用药安全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