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与信
我小的时候,死读书,读死书,常被老人称为书呆子。
后来从考上大学,保送了研究生,又在科技公司被毒打多年,才知道学习之真谛是要打开思维、丰富认知;探究事理、破除迷信;触类旁通、活学活用;日三醒己、不断前行。
所以这些年,我在古琴圈和传统文化圈里不断讲破除迷信、总感觉像皇帝新衣里那个傻乎乎的小孩子,估计也得罪了不少人。
古琴与标准音高?
学古琴的时候,避免不了要接触标准音高一说,以五弦为A,三弦为F。那么我不禁要刨根问底,很多事情刨根问底了解了来龙去脉,才容易破除迷信嘛。
那么我问三个问题——标注音高是谁定的,什么时候定的,为什么而定的?我向陈长林老师、李天桓老师都请教过这个问题。陈先生说大概是五十年代,北京琴会与今虞琴社商量而定,与需要标准化和合奏有关。李先生说法是五十年代音乐学院在西方音乐标准化思潮下的产物。
我个人觉得,该说不说的是五六十年代有一些社会大背景——要破除旧思想、旧文化、旧风俗、旧习惯,古琴要走向舞台,走向人民,为无产阶级服务,为工农兵服务。民族乐器改革也是在那个年代轰轰烈烈的开展的,我觉得最成功的可能莫过于古筝,音量、音域和音高排列都脱胎换骨,俨然再造了一个崭新的乐器。只不过我们的古琴实在太执拗了,改来改去最终还是要改回来。
在古琴两千多年的信史中,三弦为F之标准音高的出现也就70年左右的光景。
古人的古琴定音
那么问题来了,古人如何定音。
我们看所遗之老琴,琴长各有不同,隐间(有效弦长)各有差异。琴弦而言,规格亦差别很大,粗细不一,在古书中关于丝弦的用丝规格都有至少十数种说法。如此,千年来古琴如想音高标准化是不现实的。
古人定弦,先上五弦,以五弦松紧适度为宜。再以五弦为基准音高依次上六、七、一、二、三、四。
因为蚕丝密度低,不同弦的张力很难做的非常均匀统一。一弦、二弦普遍较为松弛,而六、七弦较紧。如以一弦为标准,七弦恐容易拉断。如以七弦为标准,一则不便于上弦及后续的维护,二则一、二弦容易过于疲软。所以古人以五弦松紧适度为宜是一种折中和易于操作的办法。
大家有兴趣可以根据不同史料所载,推算一下不同时期不同人物所主张的音高。
据琴友陈达之推算,早期古琴曾经有过三弦相当于G的定音,就是比我们现在的标准音高还高一个大二度左右。如果观察海昏侯、马王堆出土汉代琴以及日本法隆寺疑似唐琴之长度以及龙龈宽度,以当时较细的琴弦和较短的隐间是可以达到的。据丁承运老师的推测,明代朱载堉所主张之音高相当于三弦为降E。据李天桓老师讲杨时百先生所主张之音高相当于三弦为E。
展开全文
古今之变通
这些年来给很多琴友修过手感较差之琴,对于一些可修可不修或不值得修之琴,我首先是建议琴友把音高降下来,这样琴弦也就软了,不用天天跟琴较劲。对于大多数非吃音乐表演饭的琴友,古琴本为雅好,不是比谁能自残。
而且很多琴弦本来就是为不同音高所设计,比如经笥楼寒钟(钢丝尼龙弦)、乐王府禅韵(混合弦)都建议把音高定的低一些更有味道。绝大多数丝弦在长期三弦为F的定音下所带来的折寿亦是给琴人带来了无尽的困惑。
但有些琴友会答复怕“专业”的耳朵被带坏。在“音乐”也要标准化的思潮下,这确实也是个问题。
变通方法就是,降也要降到音位上,别四六不靠即可。只不过人家可能弹的是F调的《梅花三弄》,你弹个D调的《梅花三弄》,众曲寡弹亦为雅嘛!这里列个表格,大家可以收藏,另外列了一下不同定音下的适用琴弦便于大家选择时参考。
标准音
降低半音
降低一个大二度
降低一个小三度
一弦
C
B
降B
A
二弦
D
升C
C
B
三弦
F
E
降E
D
四弦
G
升F
F
E
五弦
A
升G
G
升F
六弦
C
B
降B
A
七弦
D
升C
C
B
对应五弦基准音高(Hz)
440(110)
415(103.8)
392(98)
370(92.5)
建议琴弦
绝大多数钢丝尼龙弦、龙人冰弦
绝大多数钢丝尼龙弦、龙人冰弦、乐圣太和
绝大多数丝弦、经笥楼寒钟(钢丝尼龙弦)、乐王府禅韵、龙人加重冰弦、乐圣太和
吴声丝弦、律和改进加重丝弦
律和古琴研习社
斫琴、造轸、研弦、教学
律吕人和
(2005)
淘宝网店:律和古琴研习社 王宁古琴工作室
古琴、教学、琴弦、听松琴轸、琴桌
北京线下地址:海淀区八里庄路61号院1号楼4单元472
听松琴轸法国巴黎大区服务点微信号:KGBLguqin 2019
杭州线下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丰盛九玺6幢
苏州线下地址: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宝石御景园1幢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